招投标市场的营商环境,常被两类顽疾拖慢脚步,隐性壁垒像看不见的墙,把有活力的企业挡在门外;僵尸企业则像占位符,霸占着资源却毫无产出。政策破局需要精准发力,既要拆墙也要清场。
隐性壁垒藏在招标文件的字缝里。某环保项目要求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,看似合规,实则全省只有三家企业达标,其中两家还是关联公司。更隐蔽的是业绩门槛设置,近三年完成过类似项目的表述里,类似二字常被暗设标准,某市政工程悄悄把投资额2亿元以上作为潜规则,直接筛掉八成中小企业。这些壁垒不违反明面规定,却在无形中形成垄断让市场失去竞争活力。
僵尸企业的存续则扭曲了资源配置。有些企业早已停业,却靠借用资质、挂靠人员维持投标资格,某建筑项目中,中标企业实际是空壳,施工全靠转包,最终工程质量堪忧。这类企业靠低价抢标生存,用低于成本的报价搅乱市场,正经企业反而因报价合理被排挤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。
政策破解需要双向发力。拆壁垒可学浙江的“阳光条款”制度,要求招标文件中的资质、业绩条件必须附带设置依据,无合理依据的自动失效,去年就剔除了237条隐性门槛。清僵尸企业则需动态核查机制,广东通过社保缴纳、纳税记录等数据比对,一年清理出1142家空壳投标人,并将其列入黑名单。
更关键的是建立长效机制。山东推行的“负面清单+信用承诺”模式,明确禁止的壁垒行为列成清单,企业投标时承诺符合条件即可入围,事后再核查,既降低了准入门槛,又强化了失信惩戒。当隐性壁垒拆得够彻底,僵尸企业清得够干净,招投标市场才能真正成为培育优质企业的土壤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