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盲评标一刀切合理吗?

把双盲评标搞成一刀切,就像给所有病人开同一张药方,看似公平实则可能让特殊项目错过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
在标准化程度高的项目里,一刀切的双盲确实管用。某办公设备采购项目,参数明确到打印机每分钟打印页数、复印机分辨率,专家无需知道企业背景,单看技术响应就能打分。这种情况下,盲评切断了人情干扰,某品牌供应商想靠老关系加分的念头,在双盲规则面前彻底落空。去年某省的家具采购项目,用全盲评标的中标价,比上一年公开评审的平均价低了12%,证明在通用品类里,这种模式能挤出价格水分。

但遇到复杂项目,一刀切就容易出问题。某智慧城市项目招标,涉及AI算法、数据安全等前沿技术,投标文件里的技术方案需要结合企业过往案例才能判断可行性。可双盲规则屏蔽了所有企业信息,专家对着一堆匿名方案,只能从文字表述猜实力,最终把标授给了一家擅长包装却缺乏实战经验的公司,项目后期多次返工。更麻烦的是艺术品采购,某美术馆招标时,盲评让专家无法参考画家过往成就,差点把赝品当成珍品选上。

灵活调整的做法正在各地试点。广东区分项目类型:货物采购用全盲,工程施工用半盲隐去企业名称但保留业绩,服务类项目允许专家在打分后查看企业资质。浙江则设了例外清单,对需要考察现场实施能力的项目,评审前组织专家实地勘查,但要求勘查过程全程录像避免私下接触。

双盲评标的核心是防舞弊,而非搞形式主义。与其执着于一刀切的绝对公平,不如根据项目特性设计规则,该严的时候不留缝隙,该活的时候留有余地,才能让评标既守得住底线又选得出真材。
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


2025-08-13 11:43:01

相关文章

双盲评标一刀切合理吗? 电子招投标时代,企业如何突破技术与管理瓶颈实现高效投标 招投标营商环境破隐性壁垒与僵尸企业困局 数字化浪潮下,招投标行业的未来蓝图与发展趋势预测 招投标新态势创新、合规与破局路径 招投标绿色趋势:环保标准及可持续路径 招投标代理角色责任与规范路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