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经多年深耕,招投标领域的程序合规已筑牢制度防线。从招标信息全公开到专家评审全程留痕,一套闭环流程成功遏制了昔日的暗箱操作。但改革行至深水区,不少项目却陷入合规即终点的误区中标企业资质无懈可击,履约时却频频掉链;业主方守住了合规底线,却难获匹配需求的优质服务。程序正确与结果双赢之间的鸿沟,正是当前改革的核心卡点。
评审体系的合规至上倾向首当其冲。某市政道路改造项目的评审细则中,企业资质、过往业绩等合规类指标权重占比高达70%,而直接关乎工程质量的施工方案、创新技术应用等效能指标仅占30%。这般导向下,擅长资质包装的传统企业轻松突围,一家掌握新型环保施工技术的中小企业,却因业绩年限差3个月遗憾出局。最终项目因方案陈旧,不仅工期延误15天成本还超支20%。
履约监管的后半程缺位更让问题雪上加霜。行业数据显示,近六成招投标纠纷发生在履约阶段,但现有监管重心多停留在开标评标环节。某地级市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,一家企业以低于市场价30%的报价中标,却在供货时偷换核心传感器配件。由于缺乏全流程追踪核验机制,问题在临床使用3个月后才暴露,不仅影响诊疗工作,后续更换与整改成本反超当初节约的采购资金。
破局的关键,在于跳出唯合规论,构建“合规+效能”的双重导向体系。杭州某科创园区项目将技术方案、履约承诺等效能指标权重提至50%,并接入电子监管平台全程溯源,最终履约达标率提升78%;深圳推行信用联动机制,把企业过往履约记录与资质评审直接挂钩,优质企业中标率较此前提高65%。显然,只有让合规成为效能的保障而非枷锁,打通“评审-履约-信用”的全链条闭环,招投标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业主与企业的双赢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