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双碳目标推动下,将碳足迹评价指标纳入招投标体系,既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,也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。此举可引导市场主体重视低碳发展,从源头减少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。
碳足迹评价指标的构建需兼顾科学性与实操性。应依据不同行业特性制定差异化指标体系,工程建设项目侧重建材生产、施工能耗、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强度;设备采购项目聚焦产品生产制造阶段的碳排放量及能效等级;服务类项目则需考量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减排措施。同时,明确指标核算标准,统一采用国际通用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,规范数据采集、计算与验证流程,确保评价结果可比可追溯。
指标的应用需嵌入招投标全流程。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碳足迹评价要求,将其作为资格预审或评标打分的重要指标,如对碳足迹达标项目给予一定加分权重,对超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。某市政工程招投标中,通过设置碳排放强度≤50kgCO₂/m²的硬性指标,推动中标项目平均碳排放较以往降低18%。此外,建立碳足迹信息公示制度,要求投标方在投标文件中,附具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碳足迹核查报告接受社会监督。
保障机制的完善是落地关键。需加强政企协同,搭建碳足迹数据共享平台,整合行业碳排放基础数据;开展招投标主体专项培训,提升其碳足迹核算与管理能力;监管部门定期核查指标应用情况,对虚报、伪造碳足迹数据的行为依法惩处。通过多维度发力,让碳足迹评价真正成为撬动绿色招投标的有力杠杆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