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缺受理本是招投标领域优化服务的创新举措,允许企业在核心要件齐全的情况下,后续补齐非关键材料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。但这一便民措施正被部分企业钻空子,虚假材料趁机突破形式审查,容缺异化为容假成为行业隐形风险。
虚假材料能成功闯关,根源在于造假成本低而审查存在漏洞。一方面,伪造资质证书、业绩证明等材料的技术门槛不高,线上提交时纸质原件的核验环节被弱化,仅通过肉眼核对扫描件难以辨伪;另一方面,形式审查多聚焦材料完整性,对内容真实性的核查缺乏强制手段,部分审查人员依赖企业信用承诺主动核查意识不足。某省招投标专项检查显示,23%的问题项目存在材料造假,其中业绩夸大、资质冒用占比超七成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容假受理会引发连锁反应。虚假材料通过审查后,合规企业的公平竞争权被侵犯,劣质企业中标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隐患。此前某市政工程中,中标企业伪造施工资质,施工中出现结构安全问题,返工成本较原造价增加40%还延误了工期。
堵住漏洞需构建“技术+机制”的双重防线。技术层面可引入电子签章验证、业绩数据联网核查等工具,实现材料真实性的自动核验;机制层面要明确容缺范围与核查责任,建立虚假材料黑名单制度,对造假企业实施市场禁入。
容缺受理的核心是信任与便利的平衡,绝非造假的挡箭牌。只有筑牢真实性核查防线,让造假者付出高昂代价,才能让容缺真正服务于效率提升,守住招投标公平底线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