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盲评标本想切断人情干扰,可专家库建设跟不上,反而让小圈子评审成了新梗阻。那些常年活跃在评标现场的熟面孔,彼此间一个眼神就能心照不宣,制度设计的初衷在现实中打了折扣。
专家库的短板藏在细节里。某省住建领域专家库看似有两千多人,细究却发现,真正熟悉装配式建筑的不足五十人,遇到这类项目,抽来抽去都是那几张熟面孔。有些库内专家信息多年未更新,职称、业绩停留在入库时的状态,实际早已转行却仍在参与评审。更麻烦的是地域壁垒,市级专家库与省级库未互通,跨区域项目评审时,本地专家占比常超七成,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。
小圈子的危害不止于公平受损。某市政项目评审中,三位常搭档的专家默契打高分,让一家报价虚高的企业中标,事后查出他们与中标方有长期合作。还有行业存在评审潜规则,比如对某类技术方案的打分区间心照不宣,新来的专家若不合群下次就难被抽中。这种隐性操控,比明着打招呼更难监管。
政策破局得从库的扩容与活库入手。广东推行的专家库共享联盟值得借鉴,珠三角九市专家资源互通库容量瞬间翻倍,随机抽取的覆盖面大幅提升。动态清退机制也很关键,浙江对专家实行年度考核,连续两次评审被质疑且查证属实的直接移出专家库,去年就清退了127人。
更重要的是打破固化圈层。山东试点专家轮换制,同一行业专家每两年调换一次评审区域;海南则引入临时专家库,对新兴领域项目从高校、科研机构临时选聘专家,避免固定圈子形成。这些做法让专家们明白,评审台上没有永远的熟人只有严格的标准。
专家库不是静态的名单,而应是流动的活水。当入库有门槛、出库有通道、使用有轮换,小圈子才会失去生存土壤,双盲评标才能真正实现盲得彻底、评得公正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